中醫治療肝硬化
中醫治療肝硬化
中醫認為脂肪肝屬于積聚與瘀痰范疇。可有舌質暗,有紫點,有瘀斑,有膩苔,約占65%。該病發生機理以氣滯血瘀為本,以肝膽濕熱為標。以飲食不節、情緒不佳、肝失疏泄為誘因,以氣滯于內、肝絡阻塞、脾失健運、濁邪害清、氣血痰瘀互結于脅下為基本病機。按照所述病機,脂肪肝可分為4型,其治法如下:
1、氣滯型---治法為疏肝解郁,行氣和中。方當以柴胡疏肝散與逍遙散和方。
全方特點:理氣為主,兼有行血,調肝為重,佐以健脾,柴胡為升,枳殼為降。
主要藥物為:柴胡10克、枳殼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澤瀉15克。
2、血瘀型---方法為疏肝養血,活血化瘀。以膈下逐瘀湯為主加減。
全方特點:氣血雙調,養血破瘀,以降為主,降中有升。
主要藥物為:桃仁6克、川楝子6克、元胡6克、五靈脂10克、丹參10克、川芎10克、草決明6克、山楂15克。
3、濕熱型---療法為祛濕化濁,清熱解毒。方用平胃散加減。
全劑要點:行氣理氣,分利濕熱。
主要藥物為:蒼術10克、厚樸6克、青皮10克、陳皮6克、車前子15克、荷葉20克、澤瀉15克、甘草6克。
4、痰瘀型---方法為柔肝養血,化濁消瘀。以旋復花湯和大黃蔗蟲丸和方加減。
全方特點:通利三焦,利膽降濁,化痰消瘀。
主要藥物為:青黛15克、昆布10克、梔子15克、茵陳6克、大黃10克、蔗蟲15克、首烏15克、郁金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