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膽汁性肝硬化
任何原由引起的肝內、外膽管疾病,導致膽汁淤積,皆可發展為膽汁性肝硬化。分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和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膽汁性肝硬化分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和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Secondary Biliary Cirrhosis)。后者由肝外膽管長期梗阻引起。一般認為PBC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細胞被激活后,攻擊中、小膽管,導致炎癥反應。組織學上,頗似宿主對移植物的排斥反應。和肝臟同種移植的排斥反應有許多相似之處。臨床上,病情緩解和惡化交替出現,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等。體液免疫顯著異常,抗線??贵w陽性率達90%~100%,80%患者其滴度大于1:80,有人在研究PB C時,甚至把抗線粒體抗體陽性作為病例納入標準。部分患者尚有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甲狀腺抗體等,這些抗體和相應抗原可形成大的免疫復合物,通過補體系統引起免疫損傷。
肝臟腫大,呈淡綠色,表面平滑或呈現出細顆粒狀,質地堅硬。組織損傷,大致呈如下過程: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IgM和免疫復合物沉積,是肉芽腫的成因。膽汁返流、膽管損傷和膽管周圍炎癥,導致膽管破壞和小膽管增生,匯管區周圍炎癥和瘢痕形成合分隔形成,周邊區淤膽和銅、鐵沉積,進一步損傷肝細胞,纖維變伸展,最終導致肝硬化。依據PBC的發生發展過程,將PBC的病理變化分為4期。
第一期,膽小管炎期,其特征為肝小葉間膽管或中隔膽管的慢性非膿性炎癥,膽小管管腔、管壁和其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匯管區因炎性細胞浸潤而擴大,并有肉芽腫變,但肝細胞和界板正常。
第二期,膽小管增生期,膽小管由于慢性炎癥的進行性破壞,代之以纖維組織,多數匯管區難以發現小葉間膽管,但有不典型小膽管增生,此期仍可見肉芽腫。肝小葉周圍毛細膽管極度擴張,含濃縮膽栓,毛細膽管破裂,形成膽糊,其周圍肝細胞腫脹,胞漿疏松呈透亮網狀,即羽毛樣變性。
第三期,瘢痕形成期,匯管區膠原含量增多而炎性細胞和膽管減少,偶見淋巴濾泡伴生發中心,中等大小匯管區纖維化最著,肉芽腫不常見,纖維分隔自匯管區向另一匯管區伸展,或向肝小葉延伸,由于碎屑樣壞死的并存以和淤膽,鐵、銅的沉積,引起肝細胞損傷,以致界板模糊不清。
第四期,肝硬化期,匯管區纖維隔互相擴展和連接,分割肝小葉形成假小葉,可見再生結節,一般為小結節性肝硬化,也可呈不完全分隔性,假小葉中央有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