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腦炎的影像學檢查
病毒性腦炎的影像學檢查
多種病毒感染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病毒首次復制發生于接種部位,如皮膚或皮下組織、胃腸道、或鼻咽部淋巴組織。易感宿主發生病毒血癥(病毒播散至其他器官)。這樣,多數病例經血源性途徑傳播至中樞神經系統。第二次病毒復制則發生于神經組織中,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喪失。僅有少數病毒(如狂犬病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I型)經周圍神經上行至中樞神經系統。
所有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都顯示兩種主要的病理特點:神經元變性和炎癥。雖然某些病毒(如乳多空病毒)可產生特殊的臨床綜合征,但大多數病毒均依據腦組織受累部位不同而表現出許多截然不同的臨床綜合征。有些病毒對腦膜具有親和力,有些則特異性累及灰質,而還有一些則主要針對白質。例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非麻痹性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淋巴細胞性脈絡膜腦膜炎病毒均可引起腦膜炎。I型單純皰疹病毒、麻疹病毒、蟲媒病毒和狂犬病毒感染均可引起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SPE)、進行性多灶白質腦炎和西方及東方馬腦炎均可為白質腦炎(主要累及白質)。
病毒腦炎患兒出現臨床癥狀時的影像學檢查異常具有顯著判斷預后價值。影像是兩個可準確提示病毒腦炎患兒短期后果的因素之一(另一個為局部神經體征的出現)。更重要的是,神經影像學有助于將病毒腦炎與代謝/中毒性疾病以及感染后腦炎(也被稱為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或ADEM)相區別。所以,影像學為腦炎患兒檢查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病毒腦炎病程早期,幾乎所有病毒均引起受累區域水含量增高。此時患兒影像檢查表現為,超聲上的片狀高回聲區,CT上的低密度區以及MR上的長T1稍長T2信號(T2加權像和FLAIR序列中)。病程早期病變區質子彌散度減低,彌散加權圖像顯示病變較常規T1/T2加權序列更清楚。磁共振對病毒腦炎表現較其他影像學方法更敏感,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手段。如在病程早期進行磁共振檢查,應使用彌散加權序列。
少數病毒可累及腦組織特殊部位,也許因為感染途徑特殊,或因病毒表面所表達的蛋白質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間分子相互作用所致。這樣,病毒可累及腦組織特殊部位,在含水結構(如海馬、扣帶、丘腦、下丘腦、黑質或基底節中引起對稱性改變。這種發病部位特異性、腦組織對稱性受累的特點不應干擾診斷醫生根據已存在的臨床背景對病毒感染作出診斷。事實上,發病部位特異性為許多病毒腦炎的特點。少數病毒感染具有相當特殊的臨床和放射學特點。
鑒別診斷包括代謝病、脫髓鞘疾病、急性中毒疾病、急性梗塞及腫瘤。